“中国最美小鸟”现身海珠湿地
在广州城市之心,
有一块1100公顷的“绿心”,
如绿宝石般镶嵌在城市中心,
这就是海珠湿地。
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央湿地,
面积三倍于纽约中央公园的海珠湿地,
通过“生态浮床”等手段改善环境,
让不少罕见鸟类频频现身。
海珠湿地鸟类种类及种群数量均逐年增加
物种多样性指数逐年上升
G仔了解到
海珠湿地区有关部门
通过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鸟类从2012年的72种
增加到目前的177种
对环境要求苛刻的
“中国最美的小鸟”——蓝喉蜂虎
以及许久未出现的禾花雀等
陆续在海珠湿地现身。
▲蓝喉蜂虎现身海珠湿地 摄影 陈克军
▲禾花雀现身海珠湿地
大批候鸟安家海珠湿地
“湿地设置生态浮床,营造鸟类栖息地。”海珠区湿地办有关负责人说
在海珠湿地水域较深区域设置生态浮床,建立物种共生关系,使浮床与岛屿浑然一体,营造鸟类觅食、栖息、繁育环境,鸟类从72种增加到177种。
这种鸟类生境营造技术为国内深水型湿地恢复提供了新方案,被国家生态专家誉为“生命之舟”。
海珠湿地位于国际东亚候鸟重要迁徙路线的中端位置,每年成千上万的迁徙性水鸟在此南来北往或繁衍后代。
一月份以来,各大湿地都迎来了候鸟集中迁徙,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吸引了更多的候鸟来到广东栖息。
▲青脚滨鹬 摄影 邓纯西
目前,广东已经进入了候鸟的集中迁徙期。根据广东省鸟类研究部门监测,由于各个湿地环境的改善,现在来到广东各湿地栖息觅食的候鸟数量和种类还在稳步增加。
重建水网生态
在生态上,海珠湿地首先重建水网生态,再现岭南水乡景象。通过“食藻虫”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初步实现水安全、水治理和水景观相促进。
湿地内水质通过管养基本提升到III类,部分指标达到II类水质标准,湿地内39条河涌与珠江相通,恢复珠江自然潮汐动力,使区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有效净化珠江水质。
海珠湿地可收纳约200313万立方米雨水,有效缓解辖区东南部内涝现象,切实发挥“海绵城市”功能。
海珠湿地系统开展区有关部门生态系统修复,重现果基农业智慧。
坚持“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原则,对原有退化、受污染的果林进行清淤整改,启动建设果基农业示范基地。
用专业、科学的管养,让百年老树重新挂果,生物多样性得到大大增加,果树树种从原来10余种增加到200多个品种。
为“昆虫”搭建“旅馆”
“我们还为昆虫搭建旅馆”,海珠区湿地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湿地还通过“废材”循环利用,化腐朽为神奇。
用木头、树枝、稻草等搭建形态各异的生态塔,形成“昆虫旅馆”,吸引不同动物在不同材质的塔中栖息;废弃的木材被插入水塘中供鸟类歇脚,或做成人工鸟巢放置于果树上给鸟儿当孵化点,实用又具有观赏性;用果树枝丫做成生态篱笆,水稻秸秆制成花圃栅栏,呈现出浑然天成的美。
黄苇鳽
黄胸鹀
水雉
理氏鹨
*图片来源于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 赵广胜
海珠湿地借鉴农耕生态智慧,恢复垛基果林湿地。注重林相保护,以生态系统整体设计为根本,以岭南特色湿地建设为平台,以现代生态工程技术为支撑,在保留传统果基形态的基础上,打造多功能、典型性垛基果林湿地,以达到净化水质、维育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等多项生态服务功能。
海珠湿地区有关部门通过建设小微湿地群,提升生物多样性。在湿地边界以及内部道路周边区域,结合地形恢复包括雨水花园、暴雨花园、生物沟、生物洼地、树池洼地、下凹式绿地、青蛙塘、蜻蜓塘等水敏性小微湿地,发挥其对雨洪管理、公园地表径流污染的净化功能,保证湿地水体环境质量健康;同时,这些小微湿地又是青蛙、水生昆虫、甚至小型鱼类栖息的小微生境,大大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
蓝喉蜂虎亮相湿地
海珠湿地区有关部门通过对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前后候鸟种群组成及多样性研究,可以发现:对比采取生态修复前后,鸟类从2012年的72种增加到目前的177种,在新发新鸟类种群在经历最初几年的迅速增长后,近几年趋于稳定。
候鸟种群的变化趋势为在整体状况趋于稳定的状况下,越来越多的稀有物种被发现,比如对环境要求苛刻的蓝喉蜂虎,以及许久未出现的禾花雀等陆续在海珠湿地现身。蓝喉蜂虎(学名:Merops viridis)是中型鸟类,以蓝喉为特征,极具观赏价值,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鸟”。
▲喉蜂虎(资料图)来源新华网
原有物种数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珍稀物种的不断加入,正是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健康阶段的标志。这说明了海珠湿地的鸟类生境得到大幅改善,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海珠区湿地办有关负责人说,由此表明海珠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对鸟类,尤其是候鸟和水鸟的群落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海珠湿地已逐渐成为候鸟和水鸟的重要分布区,在候鸟和水鸟的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